近一段时间总是觉得胃肠不好,找医生看了一下。在化验了两坨便便和五管血之后,医生断定我的肠胃症状来自乳糖不耐,以后减少喝普通牛奶就好了。
那我还怎么长高!

时间倒回到做检查那天。我按照约好的时间走进护士的工作室,台子上赫然摆着五个不小的试管。我抬起高昂的头颅,发现他们这分明是要榨干我满腔的热血!
护士小姐姐在我的胳膊上系好止血带,端详着我手肘内侧的血管,在一根又粗又明显的血管和一根隐藏得比较好的血管之间犹豫。她最终决定挑战自我,把针头扎向了隐蔽的血管。
前两根试管抽好了,护士换上第三根试管,一小汩血流进去就再没动静了。我竟然没墨了!
护士猜想是不是试管的问题,换上第四根试管,又勉强滴进去一小段血液,但明显试管有余而血不足了。

护士非常懊悔地告诉我,只能再戳一次旁边的巨大血管了。她还索性换上了巨大针头。刚刚没抽满的试管只能废弃,新的血管很快又蓄满了三支试管。第二天,我的胳膊内侧淤青有拳头那么大。
检测结果终于出来了。家庭医生告诉我,各项指标都非常正常,只是检测出乳糖不耐受症。其实对这一点我早有猜测,因为大部分中国人都有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对乳制品的喜爱和对症状(喝牛奶后随机出现拉肚子和排放尾气现象)的藐视,一直没有太当回事。
这时医生开始给我讲起了乳糖不耐的道理:
人本应都是对乳糖不耐受的。基因本来决定人在周岁之后都会逐渐出现乳糖不耐,对母乳逐渐排斥,需要进食其他食物,给后出生的弟弟妹妹留下更多母乳。但随着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开始摄入牛奶等,一些人突变出的乳糖耐受基因得以保留,在遗传中逐渐占据优势。
从这个角度说,乳糖不耐受本应如此,喝牛奶不拉肚子的人才是异端!
我完全没想到医生会给我讲这个。对我来说乳糖不耐只是生活习惯需要一些改变,我也没有特别在意这件事。学医的朋友提醒我,医生的说法其实未必是最严谨的科学解读。医生仿佛是怕我听闻此讯受到太大打击,给我讲这个故事宽慰一下呢。
我想到,我们很多旧有的习惯其实会把疾病和健康状况视为患者身上的弱点和过错。感冒了是你不会照顾自己,拉肚子是不爱洗手不讲卫生,长痘是洗脸洗得不干净……很多不必要的压力和责怪把人对疾病的排斥外化成患者的过错。感冒如此,新冠也一样。如果多点同理心,用语言和行动给暂时健康受损的人减轻一些负担,是不是更好?
我从医生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去买了脱乳糖牛奶。最近确实没有拉肚子了。
0 条评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