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很多关于北京地铁中的英文/拉丁字母标示的讨论,有人发现北京地铁中的英文站名似乎更换了新的翻译方式。在地铁车厢内部的线路图上,很多英文翻译经过贴纸修改,不太美观。更重要的是,有人认为新的译名过度使用汉语拼音直译,和以前相比不够直观方便。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有人拍到地铁站外的站名标牌上,表示车站的Station也改成了汉语拼音Zhan。

其实关于中国公共交通中的英文/拉丁字母译写问题已经经过很多探讨,也经过了多次修改。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为了方便外国友人识别,适合问路时认读,服务不说汉语的中国人,方便内部识别等。从不同出发点考虑,得到的方案可能完全不同,也引发了一些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比如,铁路曾规定火车站名部分一律采用汉语拼音,比如沈阳北站写作Shenyangbei,不能因为“北”意为北方而写作Shenyang North Station。而事实上在使用中很多火车站的站名标牌采用后一种形式,把东南西北用英文方位词表示。经常能见到火车票上的译名和火车站标牌不一样的情况,想来可能给不懂中文的朋友带来疑惑。


而一些老旧的火车上,所有拉丁字母标识都完全来自汉语拼音,比如空调写作KONG TIAO。我一直觉得这样的写法纯属浪费精力——看得懂中文的人不需要拼音翻译,不懂中文的人估计还是看不懂KONG TIAO是啥。
而说到地铁,翻译站名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城市场景下很经常需要问路,如果把国家图书馆用拼音译写,可以增加不懂中文的人的问路成功率,也方便他们听车内广播判断是否到站。但用拼音拼写显然不如英文译名National Library更直观地显示出车站通向国家图书馆。
国外很多城市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前几年俄罗斯莫斯科的地铁线路里没有英文报站,对不懂俄语的外国人非常不友好。而且俄语采用的字母也和拉丁字母差距很大,外国人几乎无法阅读站名,不利于问路和导航。2018年世界杯前,莫斯科地铁更新了报站和标识方案,全部采用拉丁字母直接转写俄语字母,不意译站名。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大多数莫斯科地铁站的站名与附近的地标无关,而且俄语采用拉丁字母转写后与英语相近,音译站名让乘客更容易听到报站,一定程度上也能方便外国人看懂。


从北京地铁的例子来看,就站名本身,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标准统一,不应该频繁更改造成标准不连续,也让人看了糊涂。只要经过仔细研究,各种翻译方法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应该形成一套连贯的译写规范并坚持使用。

但是把地铁站Station翻译成Zhan就真的没有必要,可能太教条或者矫枉过正了。大部分外国人能从Station看出其车站的属性,而Zhan则毫无意义——看得懂中文的人不需要它,不懂中文的人也不会懂什么是Zhan。

0 条评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