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高中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高考考到了清华,本科毕业留在清华读博。
如果您跟我很熟,应该会知道我没那么容易羡慕别人的。见过很多读名校的、有钱的、幸福的朋友,觉得大家的人生轨迹一定各有亮点。而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羡慕不来。
但是我长期羡慕清华同学的爸爸。高中的时候我们去另一所学校参与竞赛培训,午休时她爸爸开车来接她,带她去饭店吃饭,就顺便拉上我们几个同学。我当时就觉得她爸爸好棒,大白天的还有空关心她的课外活动,还顺便给她同学投喂午粮。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爸就不来课外班接我了,最多给点钱叫我自己去买吃的,他怎么就没有这觉悟呢。
怪不得我没考上清华。

高中毕业后上了大学,假期回家的时候我们高中同学经常聚会约饭。有一次闲谈中,她说起自己有个毛病,和朋友出门吃饭经常迟到,为此她父母常要提醒她。我就随口问她爸妈会不会责怪她没有时间观念。她说,“我爸妈从来不会说这种问题,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朋友能包容我就包容我,如果朋友有意见了就会逼迫我改正。”
我开玩笑说那如果你掉河里了你爸妈会救你吗?说不定觉得河水能包容你就包容你了,不能的话就还会浮起来。
不过我更羡慕她爸妈了,好有道理的教育理念……想起来我和我爸妈经常互相抬杠谁也不服谁的教育过程,她爸妈的这套逻辑显得润物细无声。
还有一次我在驾校遇到清华同学和她爸爸。那时的我高中毕业刚上大学,社交尴尬症和社交牛逼症交替发作,说话时经常开一些没品的玩笑(至今未改)。一句未必合适的玩笑被她爸听见了,他大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同学好有意思,怎么会形成这样的说话方式?”我立刻就感受到可能有些笑话不合适,但是也不至于问题大到令人无法接受。
总之,机缘巧合的几次接触,让清华同学的爸妈在我心中成为了开明家长的典型代表。毕竟你看人家教育出来清华的博士,我爸妈教育出来的算是个什么东西?

前年秋天,我在北京办签证回来,刚巧和放假的清华同学坐了同一趟火车。她爸妈开车来高铁站接她,我又非常幸运地得以蹭车。在车上我们聊天提到心理健康和抑郁症,她爸爸接茬说“我看有抑郁症的人就是太脆弱,他想不开。有啥问题那么想不开呢……”
那一路上我还听到她爸爸讲,现在疫情太严重,都怪进口东西把关不严,中国这么地大物博了为什么就不能完全停止进口呢?
那一刻就是清华爸爸在我心中跌落神坛的瞬间。我坐在人家车里,她爸爸的声音又那么笃定,我都不太好意思唱反调。
我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向全世界广播,告诉大家抑郁症是病,不是想不开也不是太难过。丢钱失恋遭遇变故的那种难过都不叫抑郁症,抑郁症的发作是没有理由的,很难控制的。对抑郁症患者说你想开点儿,就像你遇到一个哮喘病人呼吸困难,你对他说你看全世界这么多人,怎么就你喘气这么费劲,你是不是太脆弱,你使劲儿喘呐?
对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的更多认识和关注,不是脆弱,不是想太多,不是人都没有以前乐呵了,反而是社会的进步。
另外,去年我国大豆自给率不到20%,超八成依赖进口。
这天,清华爸爸在我心中就从家长典范,变成了批斗对象。
长这么大总听说过人无完人,不能片面要求别人永远说正确的话。其实我刚才那段也未必就能保证都有道理。清华同学的爸妈总是做对了什么,哪怕不是永远伟大光明正确。但这样的体验总让我想起我和我爸妈之间的互动。
很小的时候有一次我爸突然跟我说,表上时针分针重合的时候电视就会开始放动画片。那时候电视频道很少,我从没见过中午放动画片的。我盯着表等了几分钟,12点到了,时针分针重合在一起,电视果然分秒不差地放起了动画片。我说爸爸你好神奇。我爸说,“你听说过节目预告吗?”

初中的时候,汶川大地震,刚刚进入网络社交时代的舆论场不断回荡着徒手救同学的小英雄,弃学生于不顾的争议老师。我妈是医生,她说职业责任就应该优先于家庭,要是她遇到地震也要先顾病人。
长大以后,离家越来越远,时间越来越久。见的事情稍微多了一点,就忽然发现爸妈的思维和见识都停在了一个时空界限内。他们依然有更多的阅历、经验、智慧和对你无限的爱,但不再是可以不假思索地崇拜的人生指南。有时候和爸妈聊天容易拌嘴,越长大,越发现爸妈有些话一听就知道是错的,狭隘的,低级的。
那种感觉就是一条路走着走着,发现爸妈在后面了,不再是引领者。甚至你发觉他们是跟不上你的。明知道自然的轮回本来如此,也为自己有机会站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而兴奋,却反而对爸妈有了更多期待。
所以清华爸爸在我心里“跌落神坛”的那天,我一直想着我和我爸我妈。我爸妈以前也是好奇,喜欢新鲜事物。就希望他们现在也能多走走多看看多想想。
0 条评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