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招聘宣讲会上的同一句话

两场招聘宣讲会上的同一句话

我们都喜爱的视频网站b站(bilibili.com)在五四青年节之际推出了广告片《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在朋友圈刷屏。视频中,演员何冰娴熟而动情地代表前辈向年轻的“后浪”表达了钦羡:“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像我一样。”随之而来的讨论更是激烈而两极分化。我的微信好友多持两种态度——或为之振奋,这演讲为年轻人正名,讲出了前浪后浪面对未来的最大公约数;或斥其虚伪浅薄,忽视了愈发深刻的社会矛盾积累给后浪带来的困难与风险。

这广告片在各平台播放,在微信朋友圈广告位大规模投放,还会登上央视。第n次强调这是一部广告片。所以它的任务是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b站,扩大其知名度。从我朋友圈里的反应来看,这个目的一定达到了,作为广告此片是非常成功的。更多的讨论对于广告片来说应属苛责,不该与此片本身联系在一起了。

有人讥讽“后浪”只是待割的韭菜

我想起本科毕业前参加的两场招聘宣讲会。

当时我已确定要出国读研,因此参加招聘宣讲会只是为了积累求职经验,基本上“只看不摸”。参加的第一场宣讲是一家网络图片社D公司,公司规模不大,宣传声量也小,因此来参加宣讲的同学不算多,加上我不超过20人。我们坐在空荡的阶梯教室里,有幸聆听该公司CEO K总的讲话。彼时这家图片社刚刚确定被如日中天的独角兽字节跳动(抖音、今日头条母公司)收购,K总明显自豪又兴奋。开场前五分钟,他就感慨道:我是70后,今天做到这个程度,公司被80后张一鸣(字节跳动创始人)看中,已经非常荣幸了。张一鸣真是个算法天才,百年难得一遇,如此年轻就创立了商业帝国,身价千亿,我自知不如。你们这些90后,如果能做到我们公司这个水平,也就算是很厉害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绝对是真话。我看了看台下的十几个同学,一半我都熟识,好像确实没有天才。而且,大家仿佛也都有足够的自知之明,知道要想攀得这位K总的高位,不仅需要刻苦努力,还要天时地利人和,不可高攀不可强求。这位K总听起来情商比较直接,但难得真诚。我的思绪又飘远了。70后的K总年龄上算是与我父亲同属“前浪”了,但K总年轻时便能留学美国,回国后有视野、资本和技术创立这D公司,成就了一番事业。我爸爸也很努力,和妈妈一起勉强供了个满世界乱跑的儿子,至今说到国外还仿佛是太阳系之外不可想象。K总和我爸爸仿佛同属“前浪”,但人生境遇又明显不属于同一浪。大家好像都很奋进,又都很有自知之明地看得到人生的天花板。

毕业季时间过得飞快,没过几天我又参加了一次招聘宣讲会。这次是知名大厂——华为的宣讲,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尊贵的大音乐厅里举行。我坐在黑压压的人群里,身边是上千名新鲜的上海应届生,这还是经过资历初筛才获得的机会。当天出席宣讲的是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毕竟大厂风范,徐总讲的前五句话,有一句是这样的:“华为的过去靠的是我们的努力,华为的明天靠的就是你们了。”台下上千人,数十倍于招聘名额,各色水平的都有,像我这样的乌合之众甚至连简历都没提交,徐总就敢说“华为的明天靠你们了”。我猜上千个观众没有一人真确信华为的明天交到自己手上了,谁能听不出徐总是客套呢。招聘面试前路漫漫,上车华为还需奋战。

徐直军

后来我思考K总和徐总的这两句话,发现他们说的大致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公司需要你,我们公司也值得你的付出。但两个人的说法,一种现实而朴素严苛,一种漂亮又令人振奋,几乎刚好体现出小创业公司和概念大厂的两种气质。面对水平相仿的两群年轻人,表达相似的一种观念,两位“前浪”可以乐观鼓励也可以谨慎提醒——这是前辈的自由。我曾觉得K总这样说话显得情商低,现在却觉得坦白把现实说透也算是“前浪”对晚辈的体恤。

我对那《后浪》演讲的感受也是一样的。完全不必纠结于“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个个体的人生境遇和自身努力都远超过“一代人”和“一个时代”能够定义的标签。年轻人有理由接受“前浪”的信任和祝福,也必定接下“前浪”留下的困难和挑战。无须夸耀自己身处澎湃的后浪,也不用哀怨自己身处平庸的伏流。

如何把大海切成片,分清哪片是前浪哪片是后浪呢?就像1989年12月31日和1990年1月1日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生不出大脑构造迥异的“两代人”。“一代不如一代”就像“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一样不值一哂。我不会因为个别前辈的无知诋毁而忧虑,也不会为了“前浪”的逢迎而高潮。浪拍向沙滩身不由己,高低是由风来决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总要强一些。

guest



0 条评论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