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英国亚马逊的服务念念不忘,虽然界面老旧购物流程繁琐,但是一旦接入客服就像进入了海底捞——只要你说清要求,那些远在印度的客服“键盘侠”不会让你吃一点亏。我刚说新买的鼠标用三个月坏了,下一分钟鼠标的钱已经悉数退回,完全不用寄回仓库检查;我买一个价值1镑的眼罩一不小心选了36镑的跨国快递,跟客服吐槽选择过程不够清楚,最后亚马逊帮我承担了运费;很多次退货也都是货还没寄回去,钱就已经回到了我的卡上。
回国之后发现京东推出了plus会员,和英国亚马逊的prime会员有一定可比性,就花近两百元成为了尊贵的plus会员。

之前一直很支持京东,因为大部分购物体验确实很好。我在上海上大学时,晚上在京东下单的商品第二天中午就能领取到;即使不在上海,全国大部分地方也能做到次日达。退换货也很方便,只要把货送回宿舍附近的服务点,不用费心联系快递。如果在下单一个月之内(电子产品一周之内)发现商品降价,还能自助申请退回差价,相对不担心下单时间不对错过薅羊毛。
这次买了plus会员之后,也当然获得了一些方便和实惠——物流还是一如既往地快、退货不收运费、每个月可以领很多满减优惠券、客服繁忙度显著降低……
但是随着刘强东在美国官司缠身,京东仿佛也江河日下,负面消息越来越多,购物体验越来越差。
我最直观的体验是优惠活动越来越复杂。立减满减优惠券,关注店铺送红包,经常要绞尽脑汁多方案比较才能想出一件商品的实际价格。忙的时候只好放弃挣扎,随便购买不再挑三拣四。经常页面提示某商品近期有抢购,到抢购时间一看确实便宜了不少,但是仔细一算,发现抢购期间没有满减/优惠券,反而比之前购买价格高。明里打折暗里涨价,好多优惠不再真实。
最近京东开始推广用京豆补偿差价,有好几次联系客服时,对方刻意提出要用等值的京豆抵偿。我刚开始没在意,心想毕竟补偿差价是商家的善意,虽然消费京豆有一些限制,但是以后消费反正也能轻松花掉。没想到等我打算消费京豆时,才发现规则有变,现在20元以下订单不能使用京豆,低于1000京豆(10元)的零头不能使用,京豆消费不能超过订单总额的一半。如此一来,为了花掉50元的京豆,我至少要买100元商品,而如果京豆有几块钱零头,就只好等攒够10块钱再使用。其实对我的影响也不大,多花几次总花得掉,但是心里却感觉吃了大亏。

Plus会员福利中的满减购物券也从随意领取变成了限时领取,每天五个时段补充新券。这样一来,满1200减50的优惠券几秒钟就发完了,想要领取必须集中注意力准时开抢。当然,对我的影响也不算大,很少买那么贵的东西,几次需要抢券也都上了闹铃准时抢到。但是会员体验明显下降。最近plus会员满减券更是变得和很多店铺券互斥,使用率大打折扣,明显不如以前实惠了。

其实仿佛很坦然,既然是商业公司,京东总会发展到一个割韭菜的阶段。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各占山头,用户黏性都相当强,剩下的就只是大刀阔斧收割利益,丝毫不顾顾客感受。虽然大家都说京东很像中国的亚马逊,但再这样玩弄用户的感情,京东是成不了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都成为全球首富了,亚马逊依然坚持着海底捞一样的客服水平。京东稍稍经历动荡就降低了顾客的消费体验,在这一服务水平上又能坚持多久呢?至少我觉得plus会员可以不用续费了。
不过只要能赚到钱,能不能成为亚马逊又有什么要紧?刘强东说了京东员工要抓紧996,混日子的不是他兄弟。我看,是兄弟的还是多在京东买买东西,帮东哥一把,东哥在美国惨遭仙人跳,等着用钱平事儿呢。